本篇目录导航:
【题目】新媒体环境下食品企业品牌危机问题探究
【绪论】当前食品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研究绪论
【第一章】品牌危机管理理论基础
【第二章】新媒体下食品企业品牌危机分析
【3.1 3.2】食品企业品牌危机影响因素评价体系构建
【3.3】食品企业品牌危机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4.1】食品企业在新媒体中的品牌危机预防
【4.2】新媒体时代食品企业品牌危机的应对
【4.3】新时期食品企业品牌危机的修复方法
【结语/参考文献】新媒体传播下食品品牌危机防控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我国食品企业在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将备受人们的关注,这样的企业一旦爆发品牌危机,其遭受的破坏将会更巨大,同时,由于我国食品企业在品牌危机管理方面的不重视,更是加大了其品牌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的复杂化、信息传播的迅速化等等,更是加剧了其进行品牌危机管理的紧迫性。因此,本文在回顾了关于品牌危机管理及食品企业的相关研究后,对食品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整体状况作出了分析总结,并建立了品牌危机的影响因素评价体系,提出了新媒体时代食品企业实现有效品牌管理的对策建议,并最终得出了以下结论:
1.由对近几年食品企业品牌危机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媒体的作用在逐渐增强。传统媒体时代,食品企业无需对媒体投入过多精力,只需保持与权威媒体的沟通即可有效控制不利信息的传播。但在新媒体时代,媒体的不可控性大大提升,它可能是食品企业品牌危机的原因,更是其品牌危机扩大化的第一催化剂。
因此,能否保持与媒体的有效沟通直接影响着食品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有效性。
2.即使是在新媒体时代,食品企业依然要更加注重对品牌危机的预防。俗话说防治、防治,预防在前治理在后,也就说在品牌危机管理方面,首先要做的就是有效的预防。当然,在注重预防的同时,也要有好的治理方案,这样即使品牌危机发生了,企业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合理的应对。
3.新媒体时代,食品企业不仅要从内部加强其品牌危机的管理,还要注重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沟通配合。任何一个企业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尤其是与人们健康息息相关的食品企业,其受到的关注度更高。所以,食品企业在进行品牌危机管理时只有做到内外兼顾,才能实现对品牌危机的系统、有效管理。
当然,由于时间及笔者学术水平有限,仍有不足之处。因以新媒体为时代背景的系统研究还比较少,故本文在内容完整性方面仍有欠缺。此外,相关案例的搜集与分析也不完备,所以品牌危机影响因素评价体系的精确度还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 曹榕, 金玉秋。 网络环境下企业品牌危机的化解[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2,(06): 19-20.
[2] 崔郦, 胡雨田。 论食品企业的品牌危机管理[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 (01):206-207.
[3] 杜静。 基于微博平台的企业品牌危机传播与管理研究[D]. 广东: 暨南大学。2013.06.
[4] 范琴, 孔小慧。 网络环境下对企业品牌危机的分析与对策探讨[J]. 企业导报。2013, (18): 97-98.
[5] 甘忠泽。 品牌形象策划[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6] 高彩云。 网络环境下的企业品牌危机管理 [J]. 企业技术开发 , 2012, (01):138-139.
[7] 何艳平。 论企业品牌危机管理[J]. 现代商贸工业, 2011, (24): 27-29.
[8] 胡俊。 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研究[D]. 甘肃: 兰州商学院, 2012.06.
[9] 江洋。 新媒体视角下中国企业品牌传播研究[J]. 商业文化, 2012, (02): 194.
[10] 李克让。 品牌危机成因与管理对策研究[D]. 河北: 河北经贸大学, 2012.05.
[11] 刘思峰, 党耀国, 方志耕等。 灰色系统理论及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5.
[12] 龙美情。 品牌危机发展机理及其可修复性评价[J]. 中国商贸。 2013, (21):28-29.
[13] 卢冰。 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研究[D]. 厦门: 厦门大学, 2002.05.
[14] 栾双杰。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企业品牌危机管理探析[J]. 企业技术开发, 2012,(11): 12.
[15] 孟波。 品牌危机管理对策浅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08): 72-78.
[16] 乔智玉。 网络环境下品牌危机传播及其策略[D]. 河南: 河南大学, 2013.05.
[17] 宋芬, 王明宪。 品牌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路径[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07: 2.
[18] 苏伟伦。 危机管理一现代企业失误管理手册[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19] 王项奎。 商业企业品牌危机预警系统的模型设计和流程[J]. 北方经贸, 2012,(2): 296-298.
[20] 王新新。 品牌本体论[J]. 企业研究, 2004, (08):25-27.
[21] 魏加宁。 危机与危机管理[J]. 管理世界, 1994, (06): 53-59.
[22] 魏玖长, 丁齐英。 危机声明的范式研究-基于 41 篇危机声明的调查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2, (2): 38-43.
[23] 吴瀚。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品牌建设管理[J]. 企业导报, 2012, (04):101-102.
[24] 武庆庆。 浅析山西醋品企业品牌危机的原因及对策[J]. 经济师。 2013, (11):38-39.
[25] 新媒体时代。 百度百科[DB/OL].
[26] 许安心。 品牌危机预警管理研究[J]. 科技和产业。 2009, (03): 80-83.
[27] 薛可。 品牌扩张:延伸与创新[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8] 叶潇。 我国大型食品制造企业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探究[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2011.
[29] 张劲松, 刘文。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企业危机评价及决策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 2012, (02): 112-117.
[30] 周庆山。 传播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1] 周雅琴。 社会化媒体时代企业负面信息传播特点及传播关键因素研究[J]. 企业导报, 2014, (10): 95-96.
[32] 丹尼斯·麦奎尔。 大众传播模式论[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33] 罗伯特·希斯著, 王成等译。 危机管理[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1.
[34] 罗德·麦凯文, 史蒂文·李。 安渡公关危机重建企业品牌[J]. 中国品牌, 2007,(3): 33-36.
[35] 菲利普·科特勒。 营销管理[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36] 迈克尔·里杰斯特。 危机公关[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
[37] Aaker. D.A. Building strong brands[J]. New York: Free Press, 1996: 135.
[38] Augustine NR. Managing: the crisis you tried to Prevent[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5, (6):13-14.
[39] Dawar, N. & Pillutla, M. The Impact of Product Harm Crises o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Consumer Expectations[J]. Journal Brand Equity: of Marketing Research,2000, (5): 215-226.
[40] Heath, R.L. Management of Corporate Communication: From Interpersonal Contacts to External Affairs[M]. Hillsdale NJ: Lau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1994.
[41] Ian I. Mitroff. Crisis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 Natural Conflict[J].Californian Management Review, 1994, (36): 101-102.
[42] Jill Klein, Niraj Dawa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ustomers Attributions and Brand Evaluations in a Product Harm Cris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2004.
[43] Morley, M. How to Manage Your Global Reputation[J].MacMillan, Basingstoke, UK, 1998: 27-32.
[44] Scott Bedbury, Stephen Fenichell. A new brand world[M]. Business & Investing,1993.
[45] Simon A. Booth. Crisis Management Strategy[M]. London: T. J. Press, 1993.
[46] Stauss B, Friege C. Regaining Service Customers[J].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1999, (4): 347-361.
返回本篇导航